2014中国煤制聚丙烯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发展背景

进入21世纪,受油价高涨和国内市场驱动,并随着现代煤化工技术的成熟,以煤基替代能源为目的大型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项目迅速展开,现代煤化工产能高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在煤炭液化、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合成氨—尿素(单系列100万吨/年合成氨)、煤制乙二醇、低价煤提质、煤制芳烃等七大板块安排重大示范项目。上述示范项目对应的能源转化效率最低应分别达到42%、52%、35%、42%、25%和75%,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分别不得超过4吨(标准煤,下同)/吨油品、2.3吨/千立米、5.7吨/吨烯烃、1.5吨/吨合成氨、2.4吨/吨乙二醇;单位产品新鲜水耗分别不超过11吨/吨油品、6.9吨/千立方米、22吨/吨烯烃、6吨/吨合成氨、9.6吨/吨乙二醇和0.15吨/吨标准煤。

作为新兴产业,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目前尚处于初级极端,首要任务不是急于扩大规模,而是通过一批重点示范项目的建设,解决装置大型化、优化工艺技术、提高转化效率、促进节能减排、降低对环境影响等关键性问题,探索煤炭高效情节转化和石化原料多元化发展的途径。

二、煤制烯烃技术介绍

我国化工系统在低碳烯烃的技术开发方面历时三十多年,已取得了MTOMTPFMTPDMTO等技术成果。

煤基甲醇制烯烃的五大核心技术中,煤气化、合成气净化、甲醇合成和烯烃回收分离四项技术目前已完全成熟掌握,另一核心技术甲醇转化制烯烃单元,除反应段的热传递方向不同之外,其他都与目前炼油过程中成熟的催化裂化工艺过程非常类似,且由于原料是单一组分,更易把握物性,有利于实现过程化。因此在工程实施上都可以借鉴现有的成熟工艺,技术风险处于可控范围。

1、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DMTO),用于我国首套年产180万吨甲醇、年产60万吨煤制烯烃工业示范装置,已于2011年在神华包头投入商业化运营,其甲醇转化率达到99.9%,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2、由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石化工程设计院等单位联合开发的甲醇制烯烃技术(S-MTO),已于2011年分别在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和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相继实现了日产100吨甲醇制烯烃中试和年产60万吨甲醇制烯烃工业化装置的稳定运行。

3、由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清华大学和淮化集团联合开发的流化床甲醇转化丙烯技术(FMTP),实现了甲醇处理量年产3万吨的FMTP中试,已于2009年全面打通了系统工艺流程。

由此可见,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煤制烯烃新技术已成熟,其项目技术水平和工业化生产规模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些新技术为今后我国煤制烯烃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已投产装置效益较好

单位:万吨/年

已投产的煤制聚丙烯(含甲醇制烯烃)年产能达到175万吨,且这些项目开车后运行基本正常,大部分企业效益较好。其中神华集团建设的两个烯烃项目效益最好,据有关资料显示,2013年神华包头和神华宁煤的利润分别达12.62亿元和11.8亿元。

四、在建、拟建项目如火如荼

单位:万吨/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近40个在建或在开展前期工作煤制烯烃项目,若能如期建成投产,到2017年国内煤制烯烃产能将达1900万吨。在建或拟建煤制烯烃项目有以下主要特点:

1、大部分项目位于西部、北方富煤地区或东部沿海消费市场集中、交通运输便利的地区,富煤地区以煤制烯烃为主,沿海地区以甲醇制烯烃为主。

2、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外资企业均参与其中。

3、多数项目以聚乙烯、聚丙烯为主要下游产品。

五、未来发展趋势

煤制聚丙烯将是未来国内聚丙烯主要的扩能主体,随着煤制烯烃的快速发展,其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据卓创资讯统计,截至2014年6月,煤制聚丙烯占国内聚丙烯总量的10%,预计到2015年占比将上升至22%。其中煤制丙烯目前以生产通用料为主,所以未来通用料市场份额将进一步被煤制聚丙烯企业占据。受制于高成本,传统油制聚丙烯企业正面临较大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专用料和高端料的研发和生产。(卓创资讯)

 

评论/提问

暂无评论/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