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制油2013年进展
在已经确定的5个新型煤化工路径中,煤制油争议最大。反对者认为:煤制油能耗高、水耗大、污染重、产品全生命周期能量转化效率低,项目的经济、技术、环保风险都较大。
煤制油(Coal-to-liquids, CTL)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一项技术,包含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两种技术路线。
煤炭直接液化
煤炭直接液化是指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在催化剂和溶剂作用下使煤中大分子进行裂解加氢,直接转化成液体,再进一步加工精制成汽油、柴油等燃料油。
煤炭直接液化的工艺过程主要包括:煤的破碎与干燥、煤浆制备、加氢液化、固液分离、气体净化、液体产品分馏和精制,以及煤气化制取氢气等部分。截止目前,煤炭直接液化工艺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典型的工艺有:德国IGOR公司和美国碳氢化合物研究(HTI)公司的两段催化液化工艺和日本的NEDOL工艺等。我国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开展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研究,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及成套技术已在神华鄂尔多斯百万吨直接液化项目上成功应用。
煤炭间接液化
煤炭间接液化是指以煤气化生产的合成气(CO和H2)为原料,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的合成油品、化工原料等产品。
煤炭间接液化的工艺过程主要包括煤气化、变换、净化、费托合成和粗油品加工等,其中费托合成为技术核心,又可分为高温合成与低温合成两类,高温合成得到的主要产品有石脑油、丙烯、α-烯烃和柴油等,低温合成的主要产品是柴油、航空煤油、蜡和液化石油气(LPG)等。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铁基、钴基两类催化剂、费托合成反应器等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研究及工程开发。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自主煤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的国家之一。
从2012年开始,国家主管部门重启煤制油项目审批,煤制油行业正式进入了商业化开发阶段。神华集团等企业正在推进一系列煤制油项目。
2013年进展
自从神华、伊泰、潞安和晋煤四大煤制油示范项目于2010年形成147万吨/年产能后,2011-2013年中国工业规模煤制油项目处于建设阶段,没有新增产能。2013年兖矿榆林100万吨/年煤制油、潞安山西180万吨/年煤制油、神华宁煤宁夏400万吨/年煤制油和伊泰伊犁一期90万吨/年煤制油抓紧建设,其他煤制油项目处于前期工作阶段。
从2014年开始,随着煤制油商业化装置的陆续建成投产,中国煤制油产能将迅速提升,于2016年达到1600万吨/年。